报告服务热线400-068-7188

当前位置: 经济学人 » 行业问答
  • 邀请演讲
    李明俊 李明俊 的回答 2019-10-29 21:14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特点

    ——知识和技术密集,成本优势突出

    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对智力资源的投入需求大,以知识替代自然资源的集约型经济有助于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稀缺的自然资源已经难以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知识与技术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不同于自然资源,知识作为投入要素,借助“干中学”作用,可以实现规模收益递增的经济效应。大多数处于研发阶段的电子信息产品投入成本高,但由于产品技术趋于成熟,由标准化生产使得单位产品的成本不断降低,逐步摆脱传统产业生产规模的限制,具有显著的增量效应。

    ——地理集聚特征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是大量关联性企业和支撑机构(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相关的服务性行业)在地域范围内集聚的一种经济现象,在空间集聚的企业能够通过共享基础设施、中间投入品和劳动力市场,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此外,由于长期的交流和贸易谈判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增强企业间的信任关系,降低企业违约成本和交易费用。

    ——灵活的专业化

    集群内电子信息企业间分工明确,灵活性强,形成由产品研发、零部件生产、组装与加工、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产业价值链。以京津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例,该集群形成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和设备材料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增强。

    ——社会根植性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根植于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如:文化传统、价值观、圈内语言、交易规则),集群内电子信息企业与其他经济主体间形成密切的本地联系。拥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背景的经济主体之间往往能够更容易建立信任与合作关系,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而且,相同的社会文化氛围促进知识与技术的传播、扩散,增强集群的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能力强

    第一,集群本质上是一个创新性的网络组织,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相关服务机构方便电子信息企业获得丰富的技术、资金、政策和人才资源,进而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利的条件。集群内人力资源的流动、设备租赁、技术转让、技术攻关或者信息交流平台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促进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区域范围内的转移扩散,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二,由于企业数量增多和产品同质化产生的集群内企业间竞争压力以及关联效果,不断推进企业在技术、制度和思想层面的创新,能够始终保持企业自身在区域甚至全国中处于相对领先地位。

    ——区域联动性强

    电子信息产业高渗透性和高附加值的特点,决定集群本身对区域经济的作用。该集群一旦形成,不仅能够实现区域产值和就业机会的增加,而且能够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主要通过信息服务、创新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实现传统产业的创新,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模式

    ——“三来一补”珠三角模式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最早、最完善的区域,以东莞、深圳、惠州、广州和中山为中心,基本形成以电脑、电子元器件、通信和试听产品为主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集聚中兴、华为、IBM、三星和松下等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均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不同于长三角,珠三角是在承接台湾电子信息制造业转移基础上,以“三来一补”的方式,逐步构建起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其典型案例为东莞产业集群模式。

    东莞电子信息产业是以制造环节嵌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处于产业链价值末端,东莞的大部分IT企业并不掌握核心技术,只从事加工装配环节,在整个产业链条中,突出存在着制造加工中间环节强、研发和物流两头弱的结构性问题。其结果必然是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从而使得其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低。近年来,随着东莞地价、租金库快速上涨,人工成本上身,东莞作为产业加工优势不再,导致大部分外资企业迁出东莞。

    ——大型跨国公司为核心的长三角模式

    产业转移和国际资本投资是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快速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一定程度上,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是在积极承接台湾、日本和欧美等产业转移基础上发展而来。

    产业转移和国际资本投资对产业集群的作用,集中表现在:

    图表1:产业转移和外资投资对产业集群作用

    ——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产业链融合的天津模式

    天津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产业集聚的模式为,当地企业通过发展与外资企业的关联产业从而嵌入他们的全球网络之中,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一环。但这种产业关联仍处于组装加工阶段,OEA和OEM是其主要生产方式。

    就高端产品的生产而言,外资企业在高端产品商业联系上的地方化程度较低,技术的扩散十分有限,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某些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主要从国外进口,还有一些则是全国采购,另一方面,随着整机生产厂的到来,关键零部件配套厂商随之迁移,从而导致与当地企业的生产联系减弱,尽管为之配套的本地企业也在不断增加,但都主要集中在附加价值较低的环节。

    图表2:中国三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比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影响因素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影响主要因素包括产业基础、区位因素、人力资源、政府政策支持等。

    图表3: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影响主要因素

    北方电子信息基础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从材料生产、产品加工及元器件生产切入

    目前,北方地区除了北京、黑龙江、天津地区形成一定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外,其他省市地区尚未形成大规模产业集群。东北地区历来以重工业为主,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如果一开始从引入国外国内龙头企业,由于缺乏基础产业支撑,难以形成产业联动效应;而效仿韩国电子产业集群模式,从芯片设计顶层领域切入,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壁垒极高,短期难以取得成效;从下游销售市场切入,由于由于东北地区除了环渤海地区,基本属于内陆地区,同时地处中国版图边缘,缺少地理区位优势。

    综合来看,北方地区宜从新材料生产及产品组装加工、元器件生产等底层领域切入,利用北方地区低廉租金成本优势及人工成本优势,依托东北地区发达的金属加工业、环渤海地区在稀土功能材料、膜材料、高新技术陶瓷、磁性材料和特种纤维等新材料优势、中西部地区丰富矿产和稀土资源,从电子信息底层产业切入电子信息市场。

    可借鉴欧洲工业特色小镇开发模式,形成各个独具特色产业园或产业小镇,各个特色小镇在产业链上形成功能互补。

    后期可逐步利用土地、财政、人才引入等优惠方式,引进环渤海地区及国际先进电子信息企业,逐步向电子信息产业链上层发展。

    图表4:电子信息产业链

    图表5: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演进方向

    图表6:中国新材料资源分布情况

    G 评论

    扫一扫
    打开app查看精彩评论

    收藏

    扫一扫
    打开app查看精彩评论

扫一扫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进行提问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行业的人

研究员周关注榜

企查猫(企业查询宝)App
 
A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下载二维码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

免费报告

  • 经济学人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 经济学人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 经济学人App下载

    下载APP